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实习生 何睿
当中国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火箭创造世界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发射纪录,当哈尔滨工大卫星公司一年间将22颗不同类型卫星送入太空……一次次突破中,一个全新的“大航天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在8月5日举行的2025商业航天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上,业内专家深入剖析了商业航天的机遇与挑战,勾勒出一幅由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交织而成的未来图景。
“商业航天已从传统国家任务的补充,跃升为驱动技术创新、拓展应用边界、重塑产业生态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制高点竞争前沿,也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蓝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商业航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赫晓冬表示。
在论坛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法律顾问王冀莲列举了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2024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突破6130亿美元,同比增长7.8%,其中商业航天占比78%;全球商业航天投资超2980亿美元,企业数量突破1.5万家,中国接近500家。这些数字背后,是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力的持续作用。
回溯商业航天的发展历程,政策松绑的作用尤为关键。政策红利催生了技术革命与市场爆发。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商业发射158次,发射航天器数量占全球86%,成功率达86%,同时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在布向伟眼中,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目前正处于技术突破爆发前沿与市场空间突变起点。“火箭发射价格正以每年50%的幅度降低,从最早的每公斤10万元,到明年有望降至2—3万元。”他预计,未来商业火箭发射频次和火箭首飞次数将不断增加,重复使用技术有望大规模应用,中大型火箭将成为市场主流。
随着商业航天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传统的卫星制造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分享了从柔性平台到敏捷制造的实践经验。柔性平台的出现,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它能够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快速灵活地调整卫星平台的功能和性能,实现多种任务的兼容。
“商业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航天生态。”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挺指出,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技术创新路径、把握市场发展脉搏、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是推动我国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地方产业集群的崛起为商业航天注入新动能。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王虹介绍:“哈尔滨新区已集聚50余家商业航天产业链企业,形成航天材料供应、卫星零部件生产、卫星应用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则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然而,全球航天发展也暗藏隐忧。王冀莲提醒,当前全球太空形势呈现“一超多强,结盟发展”的特征。同时,空间环境恶化问题也不容忽视:“人类发射航天器超2.1万个,有效运行约1.1万个,10厘米以上太空垃圾近5万个,1—10厘米碎片超120万个,这对未来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法规体系建设滞后亟待解决。王冀莲认为:“太空经济的巨大潜力有望促使商业航天成为立法新重点。”她建议,我国应加速构建新时代太空活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空间活动许可、物体登记等条例,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挑战之下,“大航天时代”的轮廓已愈发清晰。“通信革命、交通革命、能源革命都将与航天深度绑定。比如全球一小时快速抵达,马斯克已在推进,我们也在布局。”布向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