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煤电+熔盐”储能项目投产

2025-08-30 13:24: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8月30日,完成168小时试运行后,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建设的1000兆瓦时 “煤电+熔盐”储能项目正式投产。这是我国最大的“煤电+熔盐”储能项目,也是全国首台套吉瓦时级煤电熔盐储换热成套装备及控制系统、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攀升,电力系统调峰压力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煤电成为非常重要的灵活性调峰电源。然而,传统煤电机组为了满足对外供热需求,在用电低谷时段难以降低发电负荷,在用电高峰时段也无法满负荷发电,这就形成了“以热定电”的困局。

熔盐储热技术的引入,相当于为传统煤电机组外接了一个“储热宝”,在机组调峰压力较小时,多余的热量可以储存进“储热宝”,在调峰压力较大、电热矛盾突出时,释放“储热宝”内的热量,支撑机组全力发电,完成调峰任务,从而提升煤电机组的调节灵活性。

该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发。在系统设计方面,科研团队创新性地重构了火电机组热力系统,提出“主蒸汽+热再蒸汽+四抽蒸汽”的三路抽汽技术方案,实现对蒸汽能量的梯级利用,有效打破了传统煤电“以热定电”的刚性约束。新系统通过高温和低温熔盐罐之间的储放热循环,可存储和释放1000兆瓦时的热能,实现热量的跨时段调度。

在控制方面,项目首次开发了煤电耦合熔盐储热仿真平台,形成了联合协调控制技术。新系统投运后,机组的调峰能力显著增强:在保证供热的前提下,发电负荷最低可降至30%;在需要满负荷发电时,储热系统能持续供应4小时蒸汽,有效支持电网“削峰填谷”。

经测算,该项目投产后不仅能解决机组“调峰”与“供热”之间的矛盾,提高电网稳定性,有效推动煤电机组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还有助于消纳电厂周边区域的弃风弃光电量,每年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约1.28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8.5万吨。同时,项目的投产将每年增加供热能力220万吨,可满足当地40多家工商业企业用热需求。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