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云 毕炜梓 李山 张浩 李杨 冯志文
1937年冬,南京沦陷。至暗时刻,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挺身而出,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与多位国际友人共同建立“安全区”,庇护了超过20万中国平民。
如今,他的孙子、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仍在为这段历史真相奔走,并受邀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到了道德与责任的重要性。”托马斯·拉贝说,“一个人不应出于私利行事,而应以对他人负责的精神行动。我愿这盏灯永不熄灭。”
这种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并未随岁月褪色,反而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而日益鲜活。近日,多位外籍人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即将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深切期待。他们阐述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以及对和平、团结与人类共同未来的思考。
聚焦重要活动 引发理性思考
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举行的九三阅兵不仅备受全球关注,更引发国际社会的多元解读。
俄罗斯知名汉学家、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非常期待在纪念活动上看到令人震撼的全新军事装备。“这场阅兵式是送给所有中国朋友的礼物,也是送给全人类的礼物!”他说。
曾任轻型护卫舰指挥官的肯尼斯·哈姆斯上校是德国联邦国防部海军事务发言人。谈及中国近年来在军事科技方面的进步,哈姆斯上校说:“我们看到中国正在升级其舰队,中国也绝对有能力在全球使用其舰队,从原则上来说这没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共同行动的区域密切协调,以避免和预防事故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他的理性分析,体现了一位军事专家对国际安全秩序的深刻理解。
而对于普通的德国民众,能在自家的电视上看到北京的阅兵仪式可能才是最重要的。来自柏林的埃贡·许勒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我希望德国媒体能以正确的视角、基于正确的理由报道这次阅兵式。我和许多欧洲人一样,希望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建立更牢固的联系。”这种期待体现了德国民众对和平的珍视。
“二战的灾难在德国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更渴望和平,而不是战争。”他表示,“这一点在玩具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塑料制品还是木制品,德国的坦克、手枪或战机等军事玩具,都比其他国家少得多。”这份源于历史反思的和平意识,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守护的价值。
东北亚动态研究会负责人、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理事木村知义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中国人民来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国举行的相关纪念活动,对我们日本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特别强调:“我们(日本)必须跨越一切‘掩饰’和‘虚假’,真诚地面对过去的历史,深刻认识到侵略和殖民统治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只有把这一点作为教训,走上与中国、亚洲人民共同生活的道路,才算是真正对加害的历史承担责任。”
汲取历史智慧 面向美好未来
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格特·格罗布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即将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具有深远意义。他指出,80年前,中国人民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民族独立与自由;8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回顾抗战岁月,并非为了沉溺于苦难,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纪念胜利也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珍视今日的和平,致力于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这番话语所传递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也在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中引发共鸣。
天津大学校园里,印度尼西亚籍留学生蒂莫西正翻阅着中国抗战史的英文资料。“作为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我最关注的,是那段历史中超越国界的团结精神。”他表示,“中国曾与许多国家并肩作战,共同抗击侵略。这种精神对今天构建更加公平、和平的世界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纪念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懂得,牺牲需要记忆来缅怀,和平需要勇气来捍卫。”
来自巴基斯坦的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韩亦姝说:“这场纪念活动意义重大,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不仅保卫了自己的国家,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这段历史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同时,她认为,这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抗战牺牲者的深切缅怀。它深化了人们对和平、团结和勇气的理解,表明携手合作才能赢得胜利。对世界而言,它传递出中国铭记历史、反对侵略和捍卫和平的信念。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尼日利亚籍留学生欧斌那认为,纪念活动能将历史、集体记忆与面向未来的对话有机结合。这不仅关乎追溯历史,更能弘扬那段岁月所孕育的团结精神、坚韧品格与对和平的执着追求。他期待,中国能通过纪念活动,与国际社会深化共识、凝聚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只要大家守望相助、珍视和平,人类就能携手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