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科技红色薪火丨淮海集团:传承铸剑精神 续写太行传奇

2025-09-01 07:38:2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我们在黄崖洞诞生,在太行山启程……”这首描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淮海集团(以下简称“淮海集团”)成长史的歌曲,道尽了其与黄崖洞兵工厂的前世今生。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上创建了黄崖洞兵工厂。其生产的武器弹药年产量在巅峰时足以装备16个团,朱德曾赞誉其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领导和创建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产量最高的兵工厂。

战火硝烟中,这座传奇工厂是怎样“炼”成的?历经几十年岁月洗礼之后,这颗“明珠”如今焕发着怎样的光彩?8月31日,科技日报记者深入淮海集团一探究竟。

从“敌人给我们造”到“我们也要自己造”

在黄崖洞兵工厂陈列馆内,一支八一式马步枪静静悬挂。它诞生于1940年,是黄崖洞兵工厂研制生产的第一批马步枪。

“这款步枪集短而准、轻而活等优势于一体,尤其是弹射刺刀的精妙设计,非常适合八路军游击作战和近距离格斗。”在黄崖洞文化旅游区,讲解员李龙姣介绍,作为我军研制的首批制式步枪,它见证了人民军工从无到有的创业史。

1938年春,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当时,八路军一个战斗班仅配备3至5条枪,部分战士不得不依靠古老的长矛和大刀片与敌人拼杀。

建立军火工厂,发展太行山区的军事工业已迫在眉睫。“没有枪,没有炮,我们也要自己造。”面对战火中惨烈的牺牲,“建立自己的兵工厂”成为八路军将士最迫切的渴望。仅用不到半年时间,这座兵工厂便在峭壁之间建了起来。

黄崖洞兵工厂建成后,在八路军总部的协调下,大批军工技术人才汇聚于此,造枪能手刘贵福就是其中一员。来到兵工厂后,他在此前设计制作“无名氏马步枪”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设计新式马步枪。试制过程中,他和工友们自制“磨盘深孔钻床”,解决了枪管的钻孔和来复线加工难题。而八一式马步枪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人民军队缺乏制式兵器的历史,成为抗战时期我军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战斗武器,被誉为“中国第一枪”。

从“我们也要自己造”到“强军报国匠心造”

“八一式马步枪是我国抗日战争中武器装备研制的创新典范。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民兵工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兵器淮海集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刘建军看来,从自主研制第一支步枪开始,淮海集团的前身——黄崖洞兵工厂,便与人民军队风雨同舟,携手共进。

走进淮海集团二分厂,只见灵活的机械臂在数控机床前精准舞动。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付海感慨道,曾经是“全凭一把土锉刀,太行山上出英豪”,如今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数控车床设备已成生产主力。

“尽管今天不再需要拆钢轨造枪,但那份奋斗攻坚的智慧和勇气从未褪色。”在淮海集团技能大师工作室,年过六旬的全国劳模周建民谈及淮海集团的发展史,仍不禁哽咽。

1982年,技校毕业的周建民怀着满腔憧憬,成为淮海集团一名钳工。入职第一课,便是前往黄崖洞兵工厂追寻精神根脉。

当周建民穿行于“S”形盘山险径,仰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瓮圪廊”时,周建民感受到了肩上的千钧重任。

多年来,周建民先后承担并参与完成了1.5万余项急难任务,解决了1100余项棘手难题,并创新总结出“冷热配合法”“反向研磨法”等系列新型工艺操作方法,成功试制出2000余项专用量规,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以“匠心”铸“军魂”,周建民的故事是淮海集团传承“老军工”铸剑精神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淮海集团,已建有国内领先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制导与控制部件系列试验室、半实物仿真实验室,并拥有国内首条非硅MEMS中试生产线,成为集高新技术研发、精密加工、压铸锻造等多维能力于一体的科研生产基地。

中国兵器淮海集团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